防范與自救:盡量向高處轉移
1.暴雨天氣防范要點
暴雨來臨前,應尋找一個安全的地方,停留至暴雨結束。暴雨中的安全地方是指牢固的建筑物,地勢較高的建筑物。
如果暴雨已經開始,自己所處的地方存在危險,應嘗試聯系家人,告知自己的具體位置。
如果在家中,應密切關注天氣預報,準備一個應急包,里面包括少量高熱量食物(如巧克力)、飲用水、塑料水瓶、保暖衣物、常用藥品,并準備發送求救信號的用具,如哨子、手電筒、旗幟甚至顏色鮮艷的床單。
2.內澇形成后的自救方法
受到內澇威脅,如果時間充裕,應向高處轉移。在已被洪水包圍的情況下,可以利用船只、門板、木床等,進行水上轉移。來不及轉移時,要立即爬上屋頂、高墻,暫時避險,等待援救,千萬不要獨自游泳轉移。
發現高壓線鐵塔傾倒、電線低垂或斷折,要遠離避險,防止觸電。
3.被積水圍困不要輕易采取轉移行動
專家分析,水災中人員失蹤的主要原因有兩個,一是洪水流量大,猝不及防;二是不了解水情貿然涉險。所以,水災來臨,切忌在流動的水中行走。僅15厘米深的水流就足以把一個人沖倒。
如果不得不涉水,應選擇不流動的水域,手持長棍探測前面的地面是否安全,水深多少等。
戶外遭遇突發性山洪或水流傾瀉,首要的自救方式是選擇避難所。一般應選擇就近、地勢較高、交通較方便及衛生條件較好的地方。
在城市中,內澇避險大多可依靠建筑的平坦樓頂,地勢較高或有牢固樓房的學校、醫院等。
若被困于郊區,現場沒有能躲水的建筑物,則應盡量往高處轉移,比如,爬到樹上等待救援。
水災戶外避險,切記遠離電線桿、高壓線鐵塔等電力設施,以規避觸電危險。
此外,要保持冷靜和快速反應能力,觀察和避開可能突發山洪的路段。
即便水災過后也不能放松警惕,不能飲用不明水源,因為水中可能有汽油、下水管污物、泥漿等,會對人體造成傷害。
發生內澇或水災后,不要立即回到家中或水淹區域,因為水勢退后,斜坡多的地方還可能發生滑坡等次生災害。
洪水過后,一定要清理所有被水浸泡過的物品,因為上面可能殘留有下水道的污物和化學元素。
4.家中內澇積水應對措施:因地制宜“小包圍”
地勢低洼的居民區可因地制宜采取“小包圍”措施,比如,砌圍墻,大門放置擋水板,配置小型抽水泵。
低樓層居民家中的電器插座、開關等應安裝在離地1米以上的安全地方。
一旦積水漫進屋內,應及時切斷電源,防止漏電導致人員觸電。
家中積水較深、已危及人身安全時,應迅速向屋頂、高樓等處轉移,找到被困地的制高點站立,等待救援。
如果被洪水圍困,尋找門板、洗衣盆、衣柜等作為逃生用具。
如果無法逃脫,將大家的手機集中起來,只留一個開機,等待救援,這樣能盡可能長時間尋求外界救援。
如果通信工具無法正常使用,應該使用煙火、光照、燃燒衣物等方法,讓救援人員知道你的所在地。
內澇成因與解決方案
造成內澇的客觀原因是降雨強度大,范圍集中。降雨特別急的地方可能形成積水。
除了強降雨之外,不透水面積增加、侵占湖泊洼地和排水溝道、外洪頂托、老的排水設計標準偏低和設計不當、排水和排澇標準之間存在銜接盲區(即超過室外排水設計標準的暴雨積水難以進入排澇河道的問題)、應急管理措施不夠完善等,也是導致城市暴雨內澇致災的重要原因。
解決城市暴雨內澇問題需要吸收先進理念和經驗,綜合考慮雨水下滲、蓄滯利用、排泄和減少廢水排放、雨污分流及污水處理回用等措施,科學規劃、分步實施,逐步解決城市內澇問題。
對新建城區,要嚴格按照新頒布的排水及排澇設計標準規劃實施到位,避免再添增量。對已建城區,要在進行內澇風險評估的基礎上,分出輕重緩急,逐步實施排水防澇工程達標建設,逐步減少存量,這也是解決城市內澇的難點。
目前,已建城市的排水管網能力多數都小于排澇河道的外排能力,相對而言,更應先行解決城市排水管網能力不夠的問題。同時,應抓緊研究解決現行城市排水和排澇設計標準之間存在的銜接盲區問題。
完善警報系統,及時發布強降雨預警
2009年4月11日,英國成立了洪水預報中心。該中心綜合利用氣象局的預報技術和環境署的水文知識,就強降雨可能引發地表水泛濫風險發布預警。
該中心強降雨預警向郡一級發布,并幫助地方相關部門和機構應對洪災,主要通過電話、手機短信、網站向人們發布警告。
啟動可持續排水系統建設計劃
2010年,英國政府啟動了可持續排水系統建設計劃,要求所有新開發和重新開發的地區認真考慮減少排水壓力。
建設這個系統旨在管理地表徑流的流速和流量,從而減少城市水災和水污染的風險,同時緩解污水收集網絡的壓力。
主要通過四種途徑“消化”雨水,減輕城市排水系統壓力:
1.對雨水進行收集,將屋頂、停車場等處流下的雨水就地或在附近用水箱儲存起來再利用。
2.源頭控制,新開發和重新開發項目都要確保盡可能將地表水保留在其源頭,方法是建設滲水坑、可滲水步道,以及進行屋頂綠化等。
3.定地點管理,即把從屋頂等地方流下來的雨水引入水池或盆地。
4.區域控制,利用池塘或濕地吸納一個地區的雨水。
基礎設施建設應考慮洪災的影響
2007年英國洪災期間,受沖擊最大的就是基礎設施,即公路、電力、飲用水處理和污水處理設施。
調查發現,基礎設施受影響嚴重的原因是當初一些基礎設施建設并未充分考慮洪災風險。因此,城市在進行基礎設施規劃時,要考慮各種可能的影響,其中包括未來發生洪災的影響。
日本政府規定,在城市中廣泛利用公共場所甚至住宅院落、地下室、地下隧洞等一切可利用的空間調蓄雨洪,防止城市內澇災害。
具體措施包括:
降低操場、綠地、公園、花壇、樓間空地的地面高程,一般使其較地面低0.5米至1米,在遭遇較大降雨時可蓄滯雨洪。
在停車場、廣場鋪設透水或碎石路面,并建設滲水井,加速雨水滲流;在運動場下修建大型地下水庫,并利用高層建筑的地下室作為水庫調蓄雨洪。
在東京、大阪等特大城市建設地下河,直徑10余米,長度數十公里,將低洼地區雨水導入地下河,排入海中。
為防止上游雨洪涌入市區,在城市上游一側修建分洪水路,將水直接導至下游,在城市河道狹窄處修筑旁通水道;在低洼處建設大型泵站排水,排水量可達每秒200立方米到300立方米。
在城市中新開發土地,每公頃土地應附設500立方米的雨洪調蓄池。
大型的建筑還會建有獨特的雨水再利用系統。比如,東京巨蛋體育館就建有自己獨用的大型雨水存積池,儲集的雨水可用于沖洗廁所、消防、洗車和澆灌,一年由此可節約2000萬日元水費。
設計應用首都圈外圍排水系統
首都圈外圍排水系統位于東京北郊的琦玉縣春日部市國道16號沿線的地下。
該系統于1992年開工,2006年竣工,斥資2400億日元(約合人民幣200億元),是世界上最先進的下水道排水系統,其排水標準是“5年至10年一遇”,堪稱“地下宮殿”。
該系統由一連串混凝土立坑組成,每個混凝土立坑有65米高(約22層樓)、32米寬,在地下50米深處,由6.3公里長的隧道串接而成,除此之外,還有一座巨型調壓水槽,內有59根混凝土支柱,總貯水量為67萬立方米,以1.4萬匹馬力的渦輪機達到最大排水量每秒200立方米。
為了保證排水道的暢通,東京下水道局從污水排放階段就開始介入。
東京降雨信息系統——“東京Amesh”
該信息系統用來預測和統計各種降雨數據,并進行各地的排水調度。利用統計結果就可以在一些容易浸水的地區建設特殊的處理設施。比如,東京江東區南沙地區建設了一系列的雨水調整池和雨水儲集管道來協助泄洪。
國外治理經驗
英國
英國是受城市內澇影響較大的國家之一。
2007年的一場夏季強降雨造成英國發生大范圍洪災,并引發城市內澇,是英國近幾百年來最大的一次水災,造成了嚴重損失。英國政府從中深刻反思,不斷探索和優化洪災預防與管理手段,形成了以及時預警和科學排水為主要特征的城市內澇預防體系。
日本
日本在1992年出臺了第二代城市下水總體規劃,正式將雨水滲溝、滲塘及透水地面作為城市總體規劃的組成部分,要求新建和改建的大型公共建筑群必須設置雨水就地下滲設施。